批評不過是某種意義上的哲學看守。因為日常生活就是一種選擇過程,人們所面對的不都是需要的東西,更多的是不需要的東西。狹隘思想和錯誤觀點,通常隨著慣性思維進入我們的精神機體,并成為人生與世界不通暢的根源。批評是一種促成通暢、健全生活的方式,也是一種激發思考、排除困惑、糾正錯誤的思想創造力。
一、藝術批評的體系邊界
藝術批評是現代學術的專門領域,它完全有別于傳統的鑒賞性藝術評論。也就是說,藝術批評是歷史運動的新生產物:一是現代藝術從古典主義審美體系中破繭而出,引發藝術從外延到內涵的整體蛻變,成為一種直觀有形的意識實體,承載復雜的精神現象傳達;二是傳統藝術評論和美學理論被動于藝術內部體系,無法滿足藝術日趨多向化轉向需要,特別是審美異化造成傳統藝術的內在危機,從而需要藝術評論更具有一種批判力,不能再限于品評詮釋和肯定稱贊的片面功能。
中國藝術家普遍持有一種固執成見,他們認為“先有動物才有動物學,先有藝術才有藝術批評”,言外之意是藝術家優越于批評家。這種排斥情緒反映了一種理論無知,表明不少藝術家是普通工匠,他們沒有受過思想哲學的恩惠,認為理論是不務實的東西,并表現出不屑一顧的態度?梢哉f,在中國出現的現代藝術是不具有現代精神的藝術,譬如當代中國的意象繪畫在視覺語言上接近于西方現代派抽象繪畫,可本質卻因襲一種陰陽哲學的蒙昧思想,即未曾脫魅的抽象藝術。另外,在中國同樣有人搞搖滾樂和波譜藝術,至少在藝術表現形態跟西方的搖滾樂和波譜藝術沒有區別,不同的是前者不過是后者的一種巧妙的抄襲,從藝術家到社會生活都不具備現代性的內在精神。在一個現代性貧瘠的國度,藝術批評不過是溜須拍馬而已,沒有人在意它的獨立價值。
批評(critic)完全不同于詮釋性評論(comment),盡管兩者共享基礎的知識系統。藝術批評傾向發現藝術問題,除了對藝術內部進行研究之外,更著重對作品和闡釋的批判性考察。此外,藝術批評致力藝術外部關系的研究,那便是藝術賦予社會的文化意義,以及生活現實因素對文化藝術的影響作用。藝術外部批評主要針對藝術面對的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經濟行為、話語工具等因素。這意味著藝術批評不再是美學上的研判,而是一種思想哲學的文化批判,成為文明社會的一股看守力量;蛘哒f,批評又是一種整合性的文化創見力。
二、藝術批評的倫理精神
批評的主體傾向是質疑、否定、批判,從否定中確立它的創造價值,它不僅有賴于實事求是的邏輯根據和知識能力,更需要獨立堅定的批判精神。技藝與知識的工具化,一個重要前提是排斥它們的道德價值,使得知識變成無所不為的工具手段.
藝術批評作為一種哲學看守的創造力,充分體現知識的道德倫理。因此,批評家除了具有知識素養之外,重要的是有批判精神的正義人格。正如蘇格拉底的哲學精神秉承了助產師的精神使命,通過質問不斷催人思考。那么,作為藝術批評,不僅就藝術本身提出問題,還要對批評本身以及藝術外部進行批判。當前中國的主流藝術批評,它回避了文化生態和社會制度等外部問題,使批評陷入一種單向的闡釋性與肯定性的內循環模式,致使形式主義批評嚴重泛濫,狹隘成為了一種既定權威,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多樣化的社會文化土壤,F代文明源起于懷疑主義哲學的興起,也是哲學批判力創造的偉大時代。一個缺乏批評力量的社會,必定是個精神萎縮國度。
批判不僅要遵循客觀邏輯的知識本體,更是一種道德的良知本體。藝術批評不再是審美辯證,而是思想角力與觀念爭斗。藝術的原始審美活動伴隨文明歷史的演變而完全面目前非,甚至出現本末倒置的濫用。盡管現在無法微觀統計藝術的反動作用,但它的確是權力謊言和文化暴力中最重要的工具,成為人類利益博弈的政治技藝,而不再是純粹的審美活動,F代消費主義就是一種體驗經濟,商品演變為類似快感興奮劑一樣的精神產品,工藝體驗主導了商品的核心價值,原因在于大量的藝術活動成為了一種權力儀式和因襲文化。一個成功的獨裁者,絕對不是只會殺人的暴君,相反是一個情感藝術家。因此,藝術批評不再是片面技藝的審美研判,而是致力于藝術效用的生活目的,是促進人生與世界更加通暢的看守力量。
三、藝術批評的主體價值
藝術作為生活現象是反映,同時又是生活啟事的精神力量。意識觀念幾乎主導了文明世界,甚至顛覆了物質秩序和生理規律。人是唯一能夠為信仰而戰爭、為理想而奉獻、為尊嚴而決斗、為恥辱而自殺的獨特生命。因此,藝術作為審美活動的觀念材料,必然成為權力博弈的文化工具。輿論操控、文化宰制、價值洗腦是實現社會權力的技藝途徑;蛘哒f,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控制效率等于控制社會權力的實質。與此同時,觀念控制與反控制不僅社會博弈的角力表現,也是大歷史不至于萎縮的自由力量,藝術批評同樣折射出這一文化角力作用。
需要特地指出的是,中國古文明走向萎縮,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缺乏文化批判的糾錯能力。大一統的帝國權力,皇權意志成了“奉天承運”的絕對真理,天子是“金口玉言”,任何批評都是犯上作亂的“欺君之罪”。因此,強調道德自足變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透過圣人崇拜實行道德教化,“獨尊儒術”成為一種社會的文化教條,從程朱宋儒到清季樸學,無不證明中國文化批判力的枯竭,學術思想和文化藝術毫無哲學看守,取而代之的是“我注六經,六經注我”的內卷化的循環學問。
藝術批評的哲學主體,旨在捍衛人類文明的康健活力,促進世界的普遍通暢。在文明異化的權力過程中,破壞他人的通暢,甚至是大部分的通暢來實現自身利益和權力的最大化。如各國首腦出行采用特權方式便是采取軍控警戒,給他人設置障礙,為自己實現最大化通暢。審美文化不僅是純粹孤立審美活動,它甚至一種權力儀式、意識控制的社會行為。因此,不論是藝術創作還是藝術批評,始終是觀念戰場,強調獨立自覺幾乎沒有一種藝術精神倫理。傳統美學強調“美的無害性”不過是一種理想節操,審美意識或藝術活動在它誕生的哪一刻便攜帶文明性矛盾,并賦予某種被操縱、被干擾的可能性,從而彰現出藝術批評的文化功能作用。
無論何時,藝術批評作為一種哲學看守的文化批判力量,在整個文明歷史疆域中是不可缺失的角力,也是防范人類走向歷史歧途的思想力量。一個失敗的時代,首先是批判力的缺席,如同生命機體喪失免疫力一般弱不禁風。因此,哲學本質是一種批判力的思想創造,也是歷史源源不絕的內在活力。
(注:本文為“當代藝術思想論壇”發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