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拓是將碑版上的文字或圖像,用宣紙緊覆在碑版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圖形,然后將紙揭下,紙上留下碑版上的文字或圖形。烏黑墨色有光澤的謂“烏金拓”,墨色淡而勻凈的謂“蟬翼拓”(或作蟬衣),用朱色打拓的叫“朱拓”,現一般習慣均稱為拓本。 用紙墨拓取石刻文字,此事不知起于何時,但就遺存實物來定,初唐已有拓本。黃伯思《跋劉寬碑》一文中說:“因令工椎拓二碑及陰文,裝為三帙”。此時出現了“椎拓”這個詞語。椎者,用木椎打紙入碑字;拓者,是用氈包在紙上擦墨。椎與拓都是打碑的工序,而椎的目的是為了拓,拓本這個名詞便由此而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