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辦過“九十大展”的黃永玉精神依然矍鑠,自傳體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的第一部也于今年9月出版。黃永玉既是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承前啟后的里程碑和結點式人物,更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的關鍵大師之一。他不僅位列十大最貴在世中國藝術家,作品也一直被視為藝術市場里的藍籌。但是,今天的名望財富和曾經的落魄磨難,他都不曾把它看成多么正經八百的事情,黃老一直說,對他而言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好玩”。
用“傳奇”描述一位90歲藝術大師的一生似乎太過俗套,但也確實很難找到另外更為貼切的詞匯與黃永玉來匹配。人生的跌宕可能大多長者都經歷了許多,但在任何境遇之中都能保持真正的通透與快樂,卻必然要是極為善良和智慧的人才能做到。

無愁河的浪蕩漢子
黃永玉1924年7月9日出生于湖南常德縣,祖籍湘西鳳凰縣,土家族人,他的表叔便是大名鼎鼎的文學巨匠沈從文。黃永玉的版畫作品《阿詩瑪》、《水滸》幾乎家喻戶曉,由他設計的1980版生肖猴票更是幾乎成為中國最著名的郵票之一,他所創作的周恩來、雷鋒等木刻造像幾乎印存于每個中國人的記憶之中。2010年黃永玉受聘為中國國家畫院版畫院院長。
今年9月,自稱已“長滿一身青苔”的黃永玉出版了自傳體小說的第一部《無愁河的浪蕩漢子·朱雀城》。按照黃永玉的計劃,整個《無愁河的浪蕩漢子》將分三部:第一部的內容年代設定在1926年到1937年之間;第二部內容時間設定在“抗戰八年”間;第三部的內容則是解放后的事情。已經耄耋之年的黃永玉笑稱:會爭取活到把自傳寫完。
黃永玉自幼家境貧苦,12歲就外出謀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區小瓷作坊做童工,后來輾轉到上海、臺灣和香港。但天資聰穎的黃永玉成名很早,14歲便已經開始發表作品,16歲就能夠以畫畫及木刻謀生,并很快成為當時的藝壇新秀。
到了上個世紀50年代,黃永玉就已經成為國內最為知名的藝術家之一。但是,和很多那個年代藝術家的境遇類似,黃永玉在“文革”中遭遇“黑畫風波”,受到了迫害并被遣送回家鄉鳳凰。直到“四人幫”倒臺后,黃永玉才得以返回北京,繼續藝術創作。
之后,黃永玉先生一直保持著非常好的創作狀態。1978年,英國《泰晤士報》還曾用了六個版面,作了專題報道黃永玉的其人其畫。
“無愁河的浪蕩漢子”,黃永玉先生對于自己的描刻很是貼切。在黃永玉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一位經歷了無數人生險惡悲苦的長者,最終將自己的人生棲息在了快樂和寫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