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月(2012-2000)對于今天年長一些的國人來說,幾乎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原因在于1959年,他與傅抱石一起創作了懸掛于人民大會堂的巨幅中國畫《江山如此多嬌》。字是毛澤東題的。國畫家作畫而由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辭的,印象中似乎就只有這一幅。其實這幅畫,由于近乎于集體制作:構思是與周恩來、陳毅、郭沫若等中央首長們共同完成,作畫由兩人相互遷就,各自的長處亦未能充分發揮,所以兩人均不太滿意。但盡管如此,這幅意義顯赫的畫仍讓兩人在全中國家喻戶曉。
其實關山月在20世紀40年代30歲剛出頭時,就已在畫壇嶄露鋒芒。那時他的西北寫生表現民眾生活的作品,讓文壇領袖郭沫若極為感動,一口氣主動為關山月題畫6首詩,以為這種直接面向現實抒寫民眾生活的國畫已現“國畫之曙光”。這當然使關山月一時名聲大振。
關山月在20世紀的中國畫界,無疑是扣時代最緊政治性也最強的畫家之一。這與他的老師,嶺南派領袖高劍父的教導有直接的關系。作為辛亥革命的元老,“革命畫師”的高劍父自己就是以畫筆作為武器,直接表現現代生活,以完成“藝術救國”的抱負。這種在20世紀初期有著重要影響的表現現實生活的觀念影響了弟子關山月的一生?箲鸪跗陉P注人生關注社會的關山月就直接描寫抗戰現實。這次在由廣東省委宣傳部、中國美協、中國美術館共同舉辦的“關山月與20世紀中國美術”的展覽,就從關山月抗戰時期的作品如《中山難民》、《三灶島外所見》、《侵略者的下場》、《從城市撤退》等開始。當時的關山月還不到30歲。1949年以后,關山月這種關注現實人生,直接反映社會生活反映幾乎每一個政治變革的創作傾向,就與新中國的文藝要求自然合拍,一發不可收拾地持續了他的一生。
緊扣時代,反映幾乎每一次與政治變革相關的社會生活,成為關山月一生的主要追求。與20世紀幾乎每一個進步或自以為進步的畫家一樣,關山月作畫的主要手段是寫生。但關山月的寫生也總是注意選擇那些與時代進步、社會變革密切相關的內容去表現。從抗戰后方去西北寫生,他關注西北少數民族的放牧生活,關注剛被人關注的敦煌藝術;解放后,西南山區的鐵路建設,土地改革,“大躍進”,即使是后來的東北寫生,他關注的重點也是林區的生產,露天煤礦的開采,水電站的建設!拔母铩彪A段,不少畫家都停止了畫筆,但關山月那烈焰般燃燒的滿幅紅梅,卻以非常傳統的題材和非常藝術的手法,極為別致地象征了時代,成為關山月反映時代——哪怕是“文革”階段——的一種絕妙的范例。
把關山月的作品聯綴起來可成為20世紀社會變革的編年史,亦可成為新中國社會生活的編年史。從1943年的《塞外駝鈴》、《祁連牧居》,1949年反映解放戰爭的《蝦球傳》,1954年的《新開發的公路》,1958年的《山村躍進圖》、《武鋼工地》,1959年的《江山如此多嬌》,1961年的《煤都》,1973年的《綠色長城》、1978年的《羅浮電站工地》,1997年《黃河頌》……關山月把他的全部關注放在祖國的建設和各種新事物上。例如在1980年所作的長14米的《江峽圖卷》,其關注就突破了長江風物,峽江險峻的套路,而在峽江新變如工地如汽輪如高樓如梯田上。
當然,關山月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從寫生從筆墨從象征從氣派,甚至從藝術教育,從嶺南派特征,從許多角度都可以去總結研究,但我總認為,關山月藝術中這種反映時代精神時代新貌乃至革命傾向政治傾向的選擇,或許更代表了這個由政治變革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革命世紀的真實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