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途中所見
賈德江
清人石濤于《畫語錄·了法章》中云:“夫畫者,形天地萬物者也,舍筆墨其何以形之哉!币庵浮靶翁斓厝f物”之山水畫,若舍去筆墨何以成形,何以成畫。石濤大師在警醒后學,山水畫乃造型藝術,離開筆情墨韻就無法表現天地萬物之形態和神氣。的確,筆墨作為中國畫的歷史傳統基干,是中國畫的一個藝術表現之本,洋洋大觀的中國畫史卷,可以說是一個筆墨演變表現的大千世界。既是一種可以獨立欣賞的抽象語言,又是一種可以與表現主題、意境、內容發生關聯的表現話語。只有筆墨表現得精湛、高級,有美感,畫才會散發出魅力,才會有無窮的吸引力。
近讀賈榮志山水畫新作,則情不自禁地為他的筆墨精妙心動。他的用筆遒勁酣暢,用墨溫厚滋潤,構圖虛實相生,更見空靈,丘壑益顯奇變,氣象益顯磅礴。無論是《五岳獨尊》的重巒疊嶂,還是煙雨迷蒙的《白云綠樹最分明》;無論是深幽雪霽的《萬壑冷浮銀》,還是《秋日凝翠嶺》的祥光盡染,抑或是云霧繚繞的《深山藏古寺》,其近岸闊水,寒林秋山,石影層崖,云嶺村舍,無不氣韻蒼茫,意象深遠,無不在墨中有筆、筆中有墨、大密大疏、淡中取厚,呈現出一種靈氣往來之感。
細察之,賈榮志水墨寫意山水的藝術表現有如下突出特點:
其一是他的山水畫感性色彩極強,隨機偶發式的作畫方法,創作過程中的因氣布勢,既來自于山川的真實感受,又浸染著畫家濃郁的個人意緒,并由此開啟圖式個性的求新求變,即指畫面整體的結構、造型、空間、視角、色調、氛圍、意境上顯現出的個性區別,強調的是視覺感官上的節奏、韻律、張力和錯覺。畫家關注的焦點在于構織怎樣的抽象組合,卻又不完全剝離自然特征,而獨具自立的面貌。
其二是他的用筆已極松動自然,有枯藤墜石之妙,提按勾勒,皴擦點寫,率性之至,筆與象、意與境、心與畫,進入無礙境界,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這種筆法表現上的自由王國狀態,是畫家多年純功歷練的結果。它從古代傳統來,又不同于古代傳統,強化了筆法的轉換、起止、映帶、方圓、剛柔,因而形成了鮮明的個性語言。它弱化了描繪性,強化了表現性,使繪畫向“內在需要”(康定斯基語)走去,向心靈表現趨近。其代價是遺貌而不易形似,其收獲是心性抒發的自由與取得山水之大象(神似),令心物不二,使山水的自然之性與吾人之心高度合一!爸貏t滯”“輕則飄”,只有“松”而“沉”,“重”而“輕”,才能虛靈圓活。
其三是賈榮志的用墨已達“筆與墨會,是為氤氳”,“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由我在”(石濤語)的境界。這種境界,是謂自然。試觀當下流行畫風,皆是分明凈潔之美,而賈榮志卻一反常態,不以修潔為工,不以雕飾為能, 則以自然無飾的畫風、干濕蒼潤的筆墨世界,將觀者引帶進一個特殊的審美天地,它不是人間習見之畫,不是世人常見之景,幽奧深沉,奇崛靜謐,美在混沌不失清雅,妙在漫漶不失分明。
其四是無法之法,法無定相,而氣概成章。賈榮志于龔賢之古穆、石濤之健峭、賓虹之蒼潤,體會殊深,其畫有如浪沙溪石,隨轉隨注,出乎天然,得其內美,尚神尚韻,尚氣尚勢,尚意尚趣,變化無方,或以淡出,或以黑勝,或以線顯,或以點優,或以水鋪,或以空靈主,或以濃茂處,不可捉摸,然而他是“積卻才成菩薩”,而不是“一超直入如來地”的覺者。因他深通畫理,所以他的無法從有法來。他的高明之處在于,他的無法而法不是符號化的玄虛,而是真實感受的暢達。于是,他用獨自的感受創造了個性的畫風。
作為當代山水畫家,賈榮志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責任。他以現代人的自覺意識,走出了昏昏欲睡的傳統局限,理性地走向了現代審美,走向了藝術自覺的時代。他的作品總體的審美風格,是充滿力度的率性張揚,直接呼喚的是生命的感性表達。因而他的形式、筆墨與最終完成的作品自由、伸展、開放,也富有生命的躍動。就形式而言,他的作品可以概括為“表現性意象山水”,也就是進入了“藝術本體”的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