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整天喊著多元化,可一旦面臨主題性創作就沒別的招數了,好像只有寫實塑造一途,靠“吃工夫”博取同情,讓筆墨能力淪為素描手段。寫意精神迷失于精雕細琢,千人一面,思想貧乏,了無生氣,畫家畫得累,觀眾看得累,所謂“擔當”、“崇高”變成了簡單化的“圖解”。當然,不否認在這一領域也產生了諸多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精品力作,且成就了當代中國畫創作的名家陣容和主流力量。
但是隨著跟風現象日盛,萬人爭過獨木橋的局面下,大多數人淹沒在“出作品不出畫家”的怪圈里——其實連作品也不過只能贏得“有關領導”在展覽上的“一瞥”。過去說外國人看中國畫都是一個樣,現在是中國人看“主題性”作品也分不出誰是誰。一批批“勇士”為此前赴后繼地沖鋒陷陣,讓藝術才華在日復一日的“磨工夫”中慢慢地消解殆盡了。
其次是對題材的認識。責任擔當意識不僅僅體現在驚天動地的重大題材、重大事件,更多的還應體現在對身邊普通群體的人文關懷和悲憫情懷。能夠真切反映社會大眾的普遍生存狀態和精神風貌,感同身受地體味和呈現作為社會共性中個體的喜怒哀樂、所思所感,發掘平凡中的偉大、質樸中的崇高,或許同樣能夠產生震撼心靈的藝術魅力。而一味地搶主題,抓大題材,放在較長的歷史時段來看,往往只是典型個案,未必真正代表了時代精神。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畫壇在經歷了“85新潮”之后,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至今的20年,主流陣營一直回蕩著“回歸”傳統的強音。發揚光大傳統文化精粹本是無可質疑,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傳統聲浪喊得越高,好像越是引導很多人走向了集體無意識的境地。除了少數能夠化傳統而開新者,相當一批跟風者對傳統的認識,起碼存在兩個誰都認為顯而易見卻往往被忽略的誤讀:一是僅僅把傳統作為一種樣式和方法,諸如“逸筆草草”、“賞心只有三兩枝”、“屋漏痕”、“折釵股”之類。二是僅僅把傳統鎖定為歷時千年的文人畫傳統,而漠視從遠古到漢唐漫長時期的傳統。
藝術的創造離不開社會背景和哲學基礎,當代作為“國家哲學”的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它和中國古典哲學畢竟存在著巨大差異。我們回不到唐宋元明清,連吳昌碩、齊白石的年代也回不去。對國學經典和古代畫論脫口秀式地通俗解讀和斷章取義地生搬硬套,全然不顧時代背景,只會自誤誤人。我們需要繼承的是傳統文化中一脈傳承下來,在當代仍然具有積極意義的傳統精神,而不是簡單的程式、表面的樣式。
文人畫在美術史上的輝煌成就不容置疑,但是它由發端到巔峰的千年,恰恰也是歷史上狹義的漢人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由強盛走向衰落的過程,它所承載的精神內蘊值得思考。在當今中國日益走向強盛、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要有責任擔當,要發出時代強音,要展現波瀾壯闊的時代圖景和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純粹意義上的文人筆墨及其精神承載都顯乏力。真正講到傳統繼承,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偏頗了。放眼華夏五千年文明,遠古之浪漫、秦漢之雄渾、魏晉之風雅、盛唐之輝煌,都應該更多地納入傳統繼承發展的范疇。